老年人手机上瘾,特别是沉迷短视频,已经成了一部分家庭的痛点。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来说,适度使用数字产品(包括短视频平台),对身心健康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对于过度沉迷刷手机,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就需要进行干预了。如何帮老年人摆脱对手机上瘾?一起来看。
“网瘾老人”成家人“心病”
今年春节,不少回家过年的人发现,家里的老人使用手机甚至比年轻人还“上头”。第三方平台QuestMobile统计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小时,其中短视频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时长榜首。
——有些老人沉迷于做任务、“赚金币”。
这几年,四川的李奶奶迷上了“赚金币”。“看一个半分钟的广告获得10个金币,集满1万个金币兑换1元现金。一天刷个不停,赚不到2块钱,奶奶还乐此不疲。而且在平台算法规则下,随着使用时间变长,收益会不断减少。”李奶奶的孙女说。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让老人沉迷的赚钱类APP背后都有着精心设计的繁琐程序,完成任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现金提现更是关卡重重。
——有些老人陷入微短剧的“微陷阱”。不久前,云云意外发现60多岁的母亲迷上了“豪门”“闪婚”“保姆”类微短剧。更离谱的是,母亲一个月的微信支付账单竟高达1万多元,仔细查看付款记录才发现,这些花销由多笔数十元的小订单组成,收款方多为“XX剧场”“XX短剧”,几乎都是自动扣费。
“这些微短剧平台付费陷阱很多,刚开始几分钱就能解锁新的一集,但付费页面隐蔽地勾选了默认自动续费等选项,老年人不知不觉中就开启了自动扣费功能。”云云说。
——有些老人非理性网购成瘾。
山东的刘奶奶最近养成了“蹲守”直播间买保健品的习惯。一些主播编造“兄弟反目”“夫妻分离”“千里寻人”等故事,常使用“现在只有最后一批货,爸爸妈妈们快点帮帮我”等话术催促下单。刘奶奶坚信这些内容是真的,认为自己购物就是在做好事。
此外,还有专门套路老年人的“直播养生局”:先以养生科普短视频引流,吸引老年人跳转微信加群;而后,群里“老师”通过开展公益直播课、设置有奖问答等,不断强化其对产品的认知;半个月后,群里开始推销产品,还有“托儿”配合演戏,诱导老年人跟风购买。
不少群众反映,一些直播间以虚假宣传等手段恶意诱导老年人下单,涉及金额动辄成千上万元。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直播+老年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近千条。
长时间刷手机有哪些危害?
引起视力障碍
老年时期(60岁以上)眼睛衰老加速,视力下降明显,如长时间刷短视频,飞蚊症、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疾病容易威胁视觉健康。
刷短视频时,建议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看手机屏幕,可采用“20-20-20法则”,每刷短视频20分钟,就停下手中的操作,将目光投向至少20米外的远方,保持20秒,让持续紧张的睫状肌及时得到放松,有效缓解视疲劳。同时,每天刷手机的总时长也不宜超过4小时。
加重腰颈肩背负担
步入老年,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如长时间玩手机、保持同种姿势盯着电子屏幕,缺乏足够的运动量,不注重休息,会加剧颈椎及背部肌肉的损伤,导致颈椎病与肩周炎等。
加重老年发病
玩手机推迟睡觉时间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从而加重身体负担和加重高血压。长时间躺在沙发上玩手机,长时间地坐着,易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液循环不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发生。
如何帮助老年人摆脱“网瘾”?
关通知
手机App通过提示音和视觉标记,让用户形成习惯性反应,进而增加使用时长。每当收到通知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或满足感,这种奖赏机制促使我们继续点击、打开和参与。
老年人很多时候弄不清楚手机里的各种系统设置、功能设置,可以帮助他们把手机里不重要的干扰信息屏蔽掉。
关推荐
大多数人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跟算法的精准推荐有关。现在国内包含推荐算法信息流的主流App,绝大部分上线了“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一般在“设置-个人信息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这个三级菜单里。
可以通过关闭这些功能,逐步降低对短视频的依赖。
限时间
手机系统设置,以及短视频App设置里,都有控制软件使用时间的功能。设置入口通常在“更多功能-使用管理助手-时间管理”的三级菜单页面。可以采取“梯度减少”计划,比如每隔三天,把使用时长限制减少15分钟,这样使用者不会由于习惯突然中断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
家人多陪伴
很多情况下老年人沉迷手机,只是为了排遣孤独和无聊,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增加陪伴父母的时间,多带父母去户外走走,在户外活动也能减少老年人刷手机的时间。
培养兴趣爱好
老年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培养更多兴趣爱好,如钓鱼、下棋、跳舞、唱歌、绘画、养花等,或多出去走走,让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就无暇关注手机里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