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过敏”并非专业术语,即在心理因素诱发下,表现为类似皮肤过敏的症状。生活中,受“心理过敏”困扰更多的是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有时并非坏事。对世界保持敏锐,会捕捉更多信息。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最初就是源于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敏感。
是否可以做到既保持敏感,又不让自己内心受伤呢?
首先,让理性保护心理敏感。敏感是一种天然的能力,不要着急去否定它,压制它,但也不能任由其牵引。比如觉得别人有什么事瞒着自己,但又怕说出来让对方觉得自己多心。可以找个合适时机,真诚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真是想多了,正好可以修正一下自己的反应,更有利于彼此相处。
其次,对于一些原因明确而自己又敏感的场景,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钝感力。比如开会时被点名批评,是对事不对人的情况。这时,被点名的人内心不必太敏感,应将心理不适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最后,对于身体已经出现症状的“心理过敏”,则需要处理了,可请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甚至药物治疗。
总之,必要敏感是对自己的保护,可觉察危险或发现机会。但不要过于敏感又固执己见,那不是“心理过敏”,而是性格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