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粑粑吃起来更香

来源:肥东县民政局   2024-02-22 16:07:09   责编:李雨  点击:

“你瞧陈老爷子揉面的劲头有多大,他一个人揉面,供我们几个人包粑粑都绰绰有余”。正月十三上午,正在与员工师傅们一起包粑粑的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丁莉莉,看着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陈天红老人参与食堂一起揉面包粑粑,无比激动地说道。

“包粑粑是我们这里的习俗哦”,丁莉莉告诉记者,每年在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三这一天,院内的老人都会提前做好准备,手艺高的老人回主动参加食堂里包粑粑行动,陈天红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此外,还有甘明福、詹茂苍、李凤英等老人,他们都非常热衷于为全院老人做奉献。

说起包粑粑,七十多岁的李凤英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这种在家乡非常有名的米粉粑粑,是家乡肥东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老人说,据她家上一辈老人传言,包粑粑是为了“堵田漏”,这个时间段,正值冬春交接,农家人防止越冬之后的雨水流失,有经验的农家人,要到田里巡视,有漏水得地方就得提前堵住,延伸到家中,就有了“堵田漏”一说。

记者查阅网上,与老人所述有点不同。相传,在唐代,安徽肥东一带的人民,为纪念径河老龙,把农历正月十三日至二月二日定为龙灯节。节日期间,乡里群众正月农闲,时间充裕,就普遍举行玩龙灯集会活动,此间,群众将春节期间剩余的面食做成圆饼,形状如扁扁的灯笼,给参与活动的乡亲们解饿之用,因而得名。此习俗直到保留至今。

每当春节过后,肥东县域范围内的家家户户都得准备点示灯粑粑,来款待亲朋好友。制作粑粑主要采用以干糯米粉(也有用面粉)、咸猪瘦肉、咸鸭、荠菜、芫荽、酱油干、虾仁为主要原料,加上葱末、熟猪油、芝麻油、菜籽油等调制而成。先把糯米粉炒至微黄色加开水烫和成面团(直接用面粉揉成面团),再制皮包馅成而成,饼皮香酥,馅心鲜嫩,具有咸肉、荠菜和香菜等多种芳香,深受老一辈青睐,现今,以桥头集等地的特色粑粑名声较大,店埠河以北,以面粉揉制较多。

“今年包的粑粑不少,我数了一下,有900个,用去了100斤米面,我们院里现有的116位老人,12名职工,大家可以敞开了吃喽”,丁莉莉的一番话,让正在等待美食的老人们笑逐颜开。

“我们包公镇历来就有玩龙灯的传统,在春节喜庆的日子里,村民们吃着粑粑,赏着花灯,别提多美了”,正在洗手的甘明福老人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们这里的粑粑,和一个普通包子形状相似,只不过它全身都是光滑的,而里馅却是比包子多多了,薄薄的外皮,里面几乎都是馅子。还有就是自己在小时候,大人们不是急于让孩子们品尝,而是先从锅中拿出三个能放入酒杯的没有里陷的和常见的元宵大小的粑粑,端上灶台的高处,点燃香火,祈祷各路神灵保佑。”,老人的话让现场每个人都陷入对各自童年的记忆之中。

“出锅喽、出锅喽,都别急,保证大家都能吃好吃饱”,丁莉莉大声说道,一时间,食堂内香气萦绕,与室外飘飞的雪花一道,落在这一片祥和的土地之上。

李凤英老人还向记者透露,肥东正月十三做菜粑粑,是农家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家里有在在外工作生活的子女和家人,大都会在这个时间段赶着回家,实在没有时间回家的,第二天,家里人必定要送一些过去。如今,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正月十三吃粑粑的习俗依然流传着。每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制作美味的米粉粑粑。(肥东县民政局 高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