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有文章称“人社厅决定推行按‘工龄退休’的政策”。对此,山东省人社厅回应表示:该文章和相关截图内容为虚假信息。
湖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退休政策,不存在网传文章和相关截图中所说将按‘工龄退休’的情况,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工龄”曾广泛应用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前,职工养老实行单位退休制度,由退休前所在单位根据职工连续工龄计算退休费,由单位负责发放。工龄越长,退休费计发比例越高,可以达到本人原工资的90%。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建立了个人缴费制度。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明确,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职工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成为体现参保人员养老保险权益、计算参保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重要参数。总的来说,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大,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
·相关链接·
国家统一规定的退休政策是什么
近期,有宣称“将根据个人工作年限来确定退休年龄”的文章在社交平台传播,引发关注。多省份人社厅发布声明辟谣:文章和相关内容均为虚假信息。那么,我国的法定退休政策是怎样的?工龄是否影响养老金?养老金的计算模式是什么?
南开大学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介绍,我国采取法定退休年龄制度,跟工龄有关系,但没有直接的关系。国家规定:男性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公务人员都是60岁退休;女性在企业退休分成55岁、50岁两档,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一般55岁退休,工人可以更早一点50岁退休。
朱铭来表示,这个标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退休的基本规则。“不是工作满多少年之后就可以自动退休,是按照法定退休年龄来确定的。”
养老金缴费一般是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结合。一部分钱划到统筹基金里,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个人账户采取积累制,即个人账户缴费多相应拿到的养老金就多,个人账户按照工资比例提取,跟个人工资水平有关。总的来说,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大,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